当前位置:利澳国际 > 女人 >

太喜欢哭穷的家庭养不出“孝子”少年不堪压力

  • 女人
  • 2024-03-27 05:46
  • admin

  很讨厌说“中国式”怎样怎样,因为中国这么大,好家长和坏家长都存在。这样说好像太偏激。但很多情况下,

  在家庭教育方法中,被一些父母应用最广泛的习惯之一,就是对子女哭穷。甚至连那些原本并不困难的家长,但凡见到子女,必定要不断诉说着自己的辛苦。

  这种场面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,仿佛那一刻,全世界都在要求你愧疚;是不是这类家长眼里,下一代必须三叩九拜,才叫懂事呢?可惜,这种教育方式,却很少培养出健全的人。

  一位十几岁的少年,因为经常被家长提醒“我们多不容易”,患上抑郁症无法正常上学。躺在病床上的他,背对着家长。尽管母亲始终在讲话,他却从未回应,甚至纹丝不动。

  家长只好转头跟医生抱怨:我真不明白,我们两个这么辛苦,家里条件困难,赚到的钱都花在他身上;又不用他上班,有啥理由抑郁啊?

  听到这话,估计许多具备同理心的网友,已经知道为何学生会变成这样了。在医生面前尚且反复提“钱都花在儿子身上”;不知道男生从小在如何压抑的环境下长大。

  这年头,谁不辛苦?偶尔让学生知道赚钱不易,要珍惜学费和零用钱,这是正确的。但是动不动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上,这是爱吗。显然,这既不是爱,也不能称之为“教育”。

  很简单的道理,家长无非是希望通过展现自己的“苦”,要求后代要感恩;通过这层愧疚,让他们变成孝顺听话、知道回报父母的人。

  可惜,无数例子在证明,过度喜欢哭穷的家庭,养不出“孝子”。也许在前期,这种控制思想的方式短暂起效。那是因为学生视野有限、判断能力有限。

  又或者他们自己也反感,但接受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只能压抑自己顺从家长。但压抑总有爆发的时候,要么身体憋出病、要么精神出问题。能学习反抗的,倒是一种自救。

  狭隘的独立,是心情不好从来不对家长表现、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寻求家人帮助。或许这正是有些家长的“小算盘”吧。

  这样就能省下很多精力,后代过得不好,也可以逃避责任,一句“人家又没跟我说”了事。但这样真的对家长有利吗?

  把眼光放长,这样的培养方式,其实刚好跟此类家长想要的结果相反。学生确实不敢麻烦家长、不敢奢求帮助了,但以后踏上职场,很难有出息。

  因为听着“哭穷”长大,要么变得很吝啬,没社交、没朋友。要么“报复性消费”,赚一个花两个,养成用信用卡的习惯;没有基本的计划。

  更重要的是,性格上自卑。因为他们觉得,连家长都会跟自己斤斤计较,所以更不能随便欠别人的人情。于是遇到再大的困难,都不会好意思向外界求助。

  这种思维习惯,成年后很难再改变。无论就业还是创业,都需要有基本的自信力和敢于、善于求合作的性格。在“哭穷”环境下的人,这些是学不来的。

  所以,从这个角度,家长们本想让学生在逆境下“自谋生路”去逆袭。结果事与愿违,把他们培养成脆弱、自卑、在外面吃不开的人。子女混不好,自己晚年被拖累的可能不是更高?

  普通家庭的后代,最大的难题是什么?其实根本不是贫穷本身,而是整个家庭经常出现主动制造麻烦和内耗的家长。让本就没有享受到物质条件的学生,精神上更加崩溃。

  一个奇怪现象,其实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学,明明已经够懂事、够孝顺了。但老师心疼、陌生人可怜,似乎唯独亲生父母看不见这类“好孩子”的苦楚,和对家长的包容。

  一定要在学生面前反复哭穷才安心,生怕他们不体谅家长。站在这些同学的视角:自己已经那么百依百顺、那么压抑需求,为何家长还是不满足?

  想要后代珍惜自己的付出,不在于是否哭穷,哭了多少次。相处、陪伴、相互体谅和合作,这才是正常家庭应该有的环境。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